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育 安徽之窗 2024-07-01 505浏览

关注!入围北京市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西城这所牛校接连出招——


提起西城教育,作为“四大金刚”之一的北京八中,绝对算是“六边形战士”。学业成绩不必多说,还生生练出了“金融街体校”的名号,而且,科学教育也格外出色,成为首批北京市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一起看看北京八中如何在新背景下努力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吧。

特色课程+

找兴趣,科普课程横跨小学到高中

八中的科学课都会学什么?学校的课程方向涵盖前沿物理学、数学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机器人课程、天文探索课程、航空航天课程、核科学课程等十几个大的科技领域。

每一个领域听起来都很高大上,难道学生上来就是hard模式吗?其实不是。在八中,科学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学生年龄跨度从十岁到十八岁,年级跨度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学生通过有趣的科普课或实践活动,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




不久前,作为“核科学”基地校,中核发展中心和原子能出版社在北京八中开设“核科学”系列科普课程,不仅将核科学知识带给学生们,还培养学生做“小小核讲师”在社区、学校普及核科学知识的能力,更是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关注前沿科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科普项目落户八中,共为四个年级开设了92节科普课程,内容丰富,方向众多。




著名核物理学家、北京大学钱思进教授也亲临八中,带来了题为《向光而生,探索无疆》的讲座。当谈到数千人团队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并证实标准模型时,钱教授激动不已,泪眼婆娑。在场学生深受感染,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甚至有学生,会因为一次讲座而确定科研方向。曾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林忠平教授在专家讲座中介绍免疫蛋白的研究进展对于人类疾病的影响。就是一次普通的讲座,让台下的一名同学对于免疫蛋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自己的科研方向确立为如何将灵芝中的免疫蛋白转化到人们日常食用的香菇中。凭借着出色的科研素养,他最终入围了2021年的明天小小科学家总决赛,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

在八中,这样的讲座多种多样,坦克装甲车、天问一号、作物驯化等,参与学生达数千人。丰富的课程供给,让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可能性。

课程体系+

学专业,让兴趣层层深入变志趣

十多个科研领域提供给学生,是不是有点广撒胡椒面儿的意思?其实不然,八中拥有层级式、多领域、广泛性的科技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特点,八中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学科科学必修课程+科技特色综合实践类课程+八中少年科学院(少年工程院)自主课程+科技类竞赛活动课程。引导鼓励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换言之,就是根据学生兴趣,层层深入研究的过程。

学校会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开设不同课程,八中科技特色的综合实践系列课程,分为三级课程:针对广大学生的“科学通识课”、部分群体的“兴趣引领课”和少部分浓厚兴趣的“创新提升课”。这如同漏斗型的课程设置,注重了传统性、创新性、丰富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帮助很多同学完成了从兴趣到志趣的转变。

特色活动+

科技节,让更多孩子发光发亮

八中孩子的科学课程“标配”还有科技节,这也是每年校园里的一大盛事。

科技节期间,各年级都拿出了看家本领,科技展品、科技小报、科技黑板报、科技节优秀班集体纷纷“卷”起来。在传统科技节的基础上,还增加了 “流动科技馆”活动,北京科学中心108件流动科技展品让学生们经历了一次视觉盛宴。每一件展品都有一个科技故事,每一件展品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奥妙。





京西分校、八中附小、椿树馆小学7000多人次参与体验学习。辐射和引领在一场场真实的互动中,有了脚踏实地的意义。

此外,同学们还会走进博物馆、高校的高端实验室等开展科技特色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竞赛平台+

敢拼搏,世界赛场争高低

科技竞赛作为课程之一,让八中的孩子们出现在国内外的各个赛场上,敢于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们“掰掰腕子”,切磋进取。



第4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来自全市杰出青少年以及南非、捷克等友好国家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精英,共计190个创新成果项目和27个创客作品项目齐聚一堂。八中的学生们凭借10项科技创新成果和1个创客作品项目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市级比赛终评环节,是北京市获一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中国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领域的国际赛事中,多项中国第一都是八中学生创造的。八中的学生获区、市、国家级奖励多达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青少年创新一等奖35项、二等奖87项,10余名学生获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北京市银帆奖。






每一场比赛都是一场练兵,也会带来成绩之外的收获。一位曾参加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同学说,比赛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正是由于对青蒿素、疟疾的研究经历,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考时选择了临床医学这个专业,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名临床医生。

八中曾经追踪学生们升入大学和工作后的情况,发现他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并且依然对未知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懂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真正实现了教育改革提出的“核心素养”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资源整合+

200名专家老师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面对如此丰富的科学课程,科学老师们够用吗?如何引领学生有兴趣“走近”和真正“走进”科学?




2014年率先成立科技教育办公室,配置多名专职教师,兼职骨干科技教师30余人,长期聘任的校外科研导师300余人,与多家高校、科研单位、高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学校“广泛导师制”的引领下,充分吸纳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林科院、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有300余名专家老师与八中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老师们恪守着“兴趣引领下高效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最好途径”的教育理念,倡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都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探索未知的窗口。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全区,全市乃至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八中的科技教育,坚持“宽口径”,为每一个孩子打开探索未知的窗,不错失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更要“筑高峰”,将尖端科技、专业领域、创新行业、国家需要与基础教育链接贯通,让每一个孩子敢于梦想、勇于奔赴、“游必有方”。

编辑|京教君

素材来源|北京八中官网及公众号;高颖《新课程 新教学》《中国科技教育》《现代教育报》公开发表文章


近日直播预告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安徽之窗

安徽之窗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安徽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安徽之窗 anh.jsxw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